“卫高”的校园文化
卫辉市高级中学创新之路系列报道之四
记者 胡殿芳 实习生 尹峰
在卫辉提起“卫高”的文化长廊可以说是妇孺皆知,而且几乎每个人都可以说出其中的一些故事。有人说:“从一道平常的围墙,推演出一处独特的文化风景,这是一个奇迹!”4月29日上午,记者再一次走进这个神奇的地方,探究秘密的所在。
还没到学校,一道写满名言名句的文化墙闯入了记者的视野,我们知道 “卫高”就要到了。进入校园,教室外墙壁上还有很多古诗词。令人吃惊的是,这里的古诗词很多是风格温婉的抒情诗词,有李清照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还有南唐后主李煜的 “春花秋月何时了”。 “为什么要写这些风花雪月的内容呢?不怕消磨学生的意志吗?”记者提出了这个幼稚但又不得不提的问题。“这不是单纯的风花雪月,而是中国古文化一个非常精彩的内容,这对学生是一种熏陶。”校长李宪文道出了创意的初衷。 “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怎样做人,以前我们往往太注重表面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情商教育。其实情商往往在一个人的成功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校园参观时,记者发现操场上有很多方格,而且每个方格上还有编号。看见记者一脸疑惑,李宪文得意地说:“这是我们学校的‘书写广场’,每人一个方格,每个师生都有自己的地盘。”细细看,方格里果然隐约可见残留的粉笔字,有汉字,也有英语。谈到搞‘书写广场’的初衷,李宪文说,自信是一种美丽,他希望自己的师生充满自信。所以,他让师生当着大家的面书写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内容,接受大家的评头论足。“我希望‘卫高’的师生因为自信而乐于展示自己。”他说,刚开始一些老师不认真,以为走走过场就行了。可是当很多学生驻足观看,对自己的字体和书写内容展开评论时,他们开始变得认真起来。”李宪文说:“‘卫高’没有漂亮的大楼,却有浓厚的文化氛围。这让我们感到自豪。”
文化氛围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多元的过程,从2002年6月6日第一期 《今朝报》出版算起,已是七度春秋。谈起 《今朝报》,负责编辑出版 《今朝报》的老师感慨不已: “当初有很多学校办校报,但能坚持到现在的所剩无几。”7年来虽然编辑数易其人,但是 《今朝报》却长久坚持了下来。如今 《今朝报》在当地已小有名气,许多学生都以能在 《今朝报》上发表文章为荣。其影响亦不断扩大,时常有各单位打电话到学校讨要报纸。
“卫高”校园文化的另一个亮点是“跑操”。跑操能跑出文化吗?当天上午,第二节课下课后,稍事休息,每个班级很快聚集到操场上跑操,记者也亲眼见证了“卫高”的跑操文化。因为学生人数多,而操场面积有限,跑操队伍分为里圈和外圈。年轻人意气风发,操场被浓烈的青春气息包围。但这还不足为奇,而“一班一班,很不一般”、“强身健体,魅力无边”这样的口号却令人称奇。据说,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口号,都是学生们自己编的,而且还根据情况经常变换。当学生们喊出这样的口号,他们的心里一定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这正是我们想要的结果。”李宪文自豪地说。
采访将要结束时,当记者问及李宪文校长热衷于良好校园文化建设是否有更深一层的内情时,李宪文感慨道:“我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乡下人,深知好的文化氛围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我们想尽力把良好的氛围提供给孩子们,让他们更好地成长。”
(摘自新乡日报09年4月30日教育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