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烟运动”造就无烟学校
卫辉市高级中学创新之路系列报道之二
记者 胡殿芳 实习生 李红梅 潘琳琳
7年前, “卫高”学生1000多名;7年后, “卫高”学生达5000多名。大家都知道 “卫高”校纪严明,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学生 “趋之若鹜”呢?本报4月21日第6版曾报道了 “卫高”的卫生状况。今天,记者继续与读者分享这所学校的巨变——
校长办公室竟然没有烟灰缸
走进校长李宪文的办公室,记者眼前一亮,虽然简陋,但空气清新,窗明几净。而大多办公室都会有的或浓或淡的烟草味儿,这里却丝毫没有。记者好奇地问:“李校长不抽烟吗?”李校长爽朗地笑了: “何止我不抽烟,我们全校老师都不抽烟,你看我这儿连烟灰缸都没有。”记者更好奇了,全校老师没一个抽烟的,这简直不可思议,不过接下来李宪文校长的一番讲述却让我们不得不信。
李宪文说,他刚调到这所学校时,不仅老师抽烟,很多男生也半明半暗地抽烟。那时办公室烟雾缭绕,男生宿舍一周可以扫出一簸箕烟头,走廊、操场上的烟头随处可见。自那时起,李宪文校长就有了戒烟的念头。
2004年,李宪文到苏州开会,一位与会者在会场抽烟被主持人毫不客气地请出了场外。这件事让李宪文深刻地意识到,在公共场合抽烟是一件被人瞧不起的事。这更坚定了他创立“无烟学校”的信心。
学校里的“戒烟运动”
从苏州回来之后,李宪文校长正式提出了这个设想,谁知却在全校掀起了轩然大波,不少老师纷纷表示不理解,认为抽烟是个人习惯,学校不应该干涉。但李宪文强烈坚持,加之校内一些女老师早已对部分男老师在办公室抽烟不满,“戒烟运动”终于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多年的烟瘾不是说戒就能戒的。为了让全校师生认识到抽烟的危害,学校特意邀请新乡医学院的专家来学校作了3次戒烟讲座,让全校师生深刻认识到了抽烟的危害。历史教研组组长杜贤方已经有10年的烟龄了,自从学校的禁烟令公布之后,他非常矛盾:一方面不想戒,另一方面又深刻意识到了抽烟的危害,加上家里人的反对,最终他下定决心:戒烟。如今谈起戒烟后的感觉,他说最高兴的是他的妻子和女儿,因为她们再也不用忍受二手烟的危害了。
学校党支部副书记已有近30年的烟龄,可谓 “老烟民”。但为了支持学校工作,他带头戒烟。因为戒的太急太猛,导致身体不适,还输了十几天液。两个月后,他戒烟成功,这让其他抽烟的老师惊叹不已,再也没有人抵制戒烟了。当记者问他姓名时,他笑着说,抽烟不是好事,还是不要写名字了吧。
此后不久,校园内已看不到抽烟的老师了。令人欣慰的是,由于老教师的影响,新来的年轻老师也没有一个抽烟的。
不抽烟的感觉真好
让老师戒烟困难,让学生戒烟也不容易。刚开始一些学生闹情绪,在厕所的墙上用烟头拼成图案以示抗议。有一名学生在宿舍抽烟被发现,学校的处理结果是:向贫困生基金会捐款1000元。学生家长觉得不妥,为此还找来记者反映情况。李宪文对记者说:“我们不能因为怕伤害一个学生的感情而伤害全校师生的感情。”记者表示理解:“你们学校管理严格,很多学生还是愿意来学校学习的。”最后,这名学生还是接受了惩罚。
经过近3年的努力,“卫高”成了一所无烟学校。这件事惊动了许多领导,一位领导对李宪文说:“全校老师都不抽烟,闻所未闻啊!”但事实的确如此。一次,一位上级领导到“卫高”检查工作,点着烟后才发现没有烟灰缸,李宪文只得拿了个一次性杯子代替。这时,这位领导赶紧掐灭了烟头,不但没有责怪,还夸奖他们“做得好”!
如今,“卫高”已经成了一所名副其实的“无烟学校”,办公室空气清新,老师个个神清气爽,男生宿舍再也见不到一个烟头。许多老师说,戒烟后才真正理解了李校长的良苦用心,不抽烟的感觉真好。
(摘自新乡日报09年4月23日教育周刊)